五、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的基本原則
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生活和觀眾的趣味需求對新聞評論節目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評論節目要想取得觀眾認同,必須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
追求時效性是新聞評論節目的一大賣點,因為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其結果和影響力還沒有完全顯露,觀眾更想從媒體那兒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強烈的懸念感和觀眾的求知欲能引發觀眾的收視行為。所以說,追求時效性是一個有責任感、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廣播電視臺的重要標志。追求時效性是廣播電視新聞從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的轉換。它要求新聞工作者從受眾角度出發,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慎重地選擇評論的話題,而決不能拋開當下輿論環境和熱點隨意設計話題,從而疏遠受眾。
2.保持話語平衡
話語平衡的問題在新聞節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社會話語由主流話語、精英話語、大眾話語構成。主流話語體現統治集團不可抗拒的“多數”壓力和力量,是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國家宣傳機構必須依賴的意識形態。精英話語主要以知識分子、專家學者為代表構成,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教條和空洞化,而且因其深刻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很容易與大眾產生距離感。大眾話語傳播范圍廣、影響大,但往往需要提升和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考量,評論節目應注意保持話語的平衡,不排斥其中某種話語,在特定的節目內容中突出某一特定的話語,平衡兼顧另兩方話語,使評論話語處于和諧的態勢[35]。(www.520gyw.com)
3.充分發揮主持人的交流、對話功能
首先,主持人、評論員在現場交流中,經常以記者身份進行采訪,這需要懂得現場采訪的一般要求,比如采訪的準備、現場的選擇、采訪對象的選擇、提問的設定等等。廣播電視評論員在現場應做好兩方面的信息采集工作:一是獲取論據,二是請專家參與論證。其次,新聞評論節目通過主持人與評論員在錄音室或演播室的對話、交流,進行不同的觀點碰撞,從而給評論過程賦予辯論的色彩。“辯論”是一種好看的元素,它能使觀點展現的過程變得有沖突感而跌宕和生動起來,從而刺激觀眾的收視欲望,激發觀眾的參與感。
一方面,主持人應該發好“球”,平等而有差異地提問,站在觀眾的角度提出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由評論員得出觀點,把最精彩的話語留給訪談的對象。另一方面,主持人可以伺機“反越位”,懷著一種強烈的“受眾代言者”的意識,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地提出與嘉賓不同的觀點,從而引發進一步的辯論[36]。
4.融合述評
評論性節目的特點是,記者在現場報道的采訪走向是對事實進行分析,引出觀點。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化的敘述說理方式是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特色。述,即是深度報道,承載思想內容的深度,是對事實的分析、調查,是論點、觀點賴以形成的基礎;評,即是新聞評論,體現傳播者的主體意識,是將新聞事實的深刻內涵提煉出來,融合思辨化的語言魅力的表達方式。兩者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